讲述八一南昌起义旧址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1-05-19 15:17 浏览量:点击:



https://boot-img.xuexi.cn/image/1005/process/774ed29c903d42dbb3dc24f0ecf65024.jpg

总指挥部旧址:八一南昌起义的指挥中心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尽管八一南昌起义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尽,但起义的枪声似乎仍在耳畔回荡。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八一南昌起义的五处旧址真实记录了当年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激烈鏖战的场景,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实物见证和八一精神的物质载体。如今,这五处旧址已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抚今追昔,梳理五处旧址的历史,充分挖掘这一段段耐人寻味的红色记忆,记录下一个个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感人瞬间,重温这段激情岁月。

位于南昌市中山路380号的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江西大旅社,始建于1922年,至1924年建成,是一座银灰色、回字形的中西合璧砖混结构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坐南朝北,屋顶是一个大平台,可凭栏鸟瞰南昌全城。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南昌起义,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江西大旅社。江西大旅社是当时南昌城内首屈一指的豪华旅社,1922年,由南昌商界知名人士李晋笙、包竺峰、罗和仲集资40万元兴办,成为当时南昌规模最大的高层建筑,是江西民国时期的三大建筑之一。

江西大旅社主立面采用水泥浮雕装饰,属西式巴洛克建筑风格;楼内有一天井,既有通风采光的作用,还有“四水归堂”的聚财之意。四周的房间环绕天井排列,形成回字形格局,具有典型的中国江南民居传统建筑特色。这里共有96间客房,一楼设喜庆礼堂,供举行婚寿庆典之用;二楼是中餐厅,又称江天大酒楼,每个包厢都以名贵花木命名,如碧桃、丹桂、红梅、玫瑰等;三楼是西餐厅,又称西江番菜馆,每个包厢以国外著名城市命名,如伦敦、柏林、罗马等;屋顶还设有摘星茶楼。吸引了当年诸多富商巨贾、达官贵人前来聚会,可谓热闹非凡,盛极一时。

1927年7月26日、27日,叶挺、贺龙部队先后到达南昌。贺龙所率第20军第1师把江西大旅社整个租下来,在大门口挂上师部的牌子,并派卫兵严加守卫。7月27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在大旅社内宣告成立,该处便正式成为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

起义前后,江西大旅社一楼的喜庆礼堂就是前委会议室。会议室旁的9号房间是起义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军事参谋团办公室,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在此办公。一楼还设有警卫队住房,时任警卫班班长的粟裕就住在这里。战斗打响后,一楼还临时设有卫生队救护室、战利品存放室。

江西大旅社的二、三楼汇聚了当时全国的革命精英。他们中有来自各地的工农运动领导者,也有中国共产党派来参加联席会议的各省代表们,还有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在此期间,大旅社的酒楼停止对外营业。他们在这里商讨斗争策略、交流经验,研究如何开展未来革命工作,整个大旅社都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气氛。四楼是政治宣传人员的活动场所。起义前后,这里热闹非凡,灯火通明,宣传人员常常彻夜写标语、传单。南昌地区的群众代表,也频繁进出、积极配合起义军各项工作。起义胜利后,大旅社便成为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各种通告、宣言和任职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

1956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备处成立并接管了总指挥部旧址。贺龙、陈毅等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前来指导工作。1959年10月1日,经过了三年时间筹备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昔日的豪华大旅社,已经成为人人敬仰的红色圣地。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00729140502/2377723900718842.jpg

贺龙指挥部旧址:起义部队的战斗前沿阵地

贺龙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子固路165号,原为中华圣公会的宏道堂及其主办的宏道中学校址,始建于1916年。旧址分前后两栋,建筑朝向均为坐东朝西,属于西方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小洋房。临街的一栋为中华圣公会主办的宏道中学和宏道堂,后院的小洋楼为中华圣公会会长兼宏道中学校长刘屏庚的住房。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龙早年参加民主革命,1926年起率部队参加北伐战争,在湖北、河南屡战屡胜,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八一南昌起义时,贺龙所率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是起义的主力部队之一。

1927年7月下旬,贺龙率部队从九江赶赴南昌,准备举行起义。第20军指挥部就设在宏道中学内。贺龙曾这样解释道:“这里离牛行车站不远,一过江就到了;离敌人第五方面军的总指挥部很近,仅两三百米,而且地点位于两处正中,非常合适。”这为起义军侦察敌情,攻打敌总指挥部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宏道中学一楼中间的大厅是学校礼堂,二楼是中华圣公会的宏道堂,厢房是学校的教师、职员宿舍。起义期间,军部各个机构就分别设在主楼教室和礼堂内。起义前夕,校长刘屏庚还将自己的卧室腾给贺龙居住,军事参谋团的刘伯承和周逸群等人也搬来这里居住。他们在此一同草拟起义作战和南下行军计划,多次召开高级军事人员会议,商讨起义筹备工作。

1927年7月30日下午,贺龙在这里召开军官会议,发出了最新作战任务。在会上,贺龙积极动员官兵起义,情绪激昂的演讲坚定了在场官兵跟共产党走的意愿,大家激动地等待着起义时刻的到来。8月1日凌晨,战斗打响了。贺龙、刘伯承、周逸群站在小楼前的台阶上亲自指挥攻打敌总指挥部的战斗。由于敌军事先得到了叛徒的密报,抢占了鼓楼、端表楼等制高点,用猛烈火力向贺龙指挥部扫射。贺龙等人沉着指挥,当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时,他派自己的警卫连冲了上去,终于攻克下南昌城内兵力最强、最顽固的敌人堡垒——敌总指挥部。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00729140502/2378896742374698.jpg

叶挺指挥部旧址:见证八一南昌起义战斗历史

据亲眼看到贺龙指挥起义的刘屏庚回忆,在天亮之前,他听贺龙说道:“快结束了。”旧址三楼的临街窗口至今还留有当年的弹痕,见证着那场激烈战斗。

叶挺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苏圃路1号,是一栋“工”字形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该楼建于1925年,为当年熊育钖开办的心远中学校舍。当时的心远中学与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学堂并称为中国三大私立新校。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南昌起义时,叶挺所率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是起义主力军之一。叶挺于1919年初投身民主革命。1924年国共合作后,叶挺赴莫斯科学习,深深被苏联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叶挺在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担任团长。叶挺所率独立团连战连捷,在湖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叶挺独立团不仅在战斗中打出了“铁军”的威风,而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军事人才,成为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一支骨干军事力量。

1927年7月中旬,叶挺从叶剑英处得知,汪精卫和张发奎密谋召集叶挺、贺龙上庐山开军事会议,实为趁机扣押他们、解除兵权。他对汪精卫和张发奎的做法十分愤慨,遂和贺龙、叶剑英等人共同商议,不去庐山,直接将部队开赴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7月下旬,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当时正值学校放暑假,叶挺将指挥部设在心远中学内的一栋校舍内。该校舍楼上是军部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总机房,楼下是警卫连、通讯班和特务连住房。

1927年7月30日下午,叶挺指挥部上下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叶挺在指挥部二楼会议室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有40多位青年军官到会,为了保密,会场周围还布置了岗哨。会上,叶挺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起义的决定及前敌委员会对形势的分析,指出:宁汉合流,已成定局,革命遭受严重的挫折,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一部分领导人已赶往南昌,准备举行武装起义,挽救目前的危局。与会军官大多是共产党员,他们对前委的部署一致表示拥护。

7月31日战斗前夜,周恩来赶到叶挺总指挥部,亲自视察叶挺部队。起义中,叶挺指挥第24师主攻驻守在天主教堂、匡庐中学、贡院、新营房一带三个团的敌军。第24师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所向披靡,再一次展现了“铁军”的威力。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00729140502/2378896630827070.jpg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革命的大熔炉

2007年,在建军80周年之际,叶挺指挥部旧址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全面接收管理,复原了二楼会议室,并配有陈列展览,展示叶挺在八一南昌起义时的历史功绩。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位于南昌八一大道376号。教育团旧址原为江西讲武堂,房屋坐北朝南,是园林式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内包括了朱德的办公室、教育团会议室、教职员办公室、宿舍以及传达班、通讯班的住房。旧址中间的一排房屋将院落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各部分有走廊相连,前院种有冬青树、桃树,后院稍大,种有枣树、柚子树、石榴树,还有木芙蓉、九里香。1961年,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伐战争后期,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意识到抓紧培养大批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27年初,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不久的朱德,被中共中央军事部派来南昌工作。此时,由于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在北伐战争中伤亡甚大,军长朱培德准备扩充部队,需要大批军官。正当朱培德急需用人之时,得知老同学朱德来南昌,极为欢迎,直接授命朱德帮其筹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

1927年1月,朱德将招募的1100多名学员编为3个营,9个中队(连)。第1营学员主要为原滇军的连排级军官,第2营学员主要为原滇军的中士、上士衔士兵。这两个营的学员绝大多数思想进步,倾向革命。第3营学员主要为江西各县来南昌投考的知识青年。朱德担任军官教育团团长后,积极从第3军和第20军中抽调军官来团部工作,聘请一些社会名流任教员,还邀请方志敏、邵式平、曾天宇等共产党员来校授课,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朱德非常注重教育团的教学改革。起初,副团长刘介眉制订的教学计划与旧式教学基本一致,只是填鸭式的“三操两讲”,强调“服从”。朱德认为,这样因袭旧制不能为革命培养人才,只有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才能让他们把所学的军事知识服务于人民。因此,他将“三操两讲”改为“三操四讲”,增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内容。同时,以军事训练为辅,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此外,朱德对学员身教重于言教。当时,朱德在南昌担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南昌公安局局长等要职。但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里,仅有一张书桌和几把旧椅,睡的是和学员一样的竹片床,穿的是和士兵一样的灰布军衣。在教育团任职期间,朱德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储备人才,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学员政治觉悟有很大的提高,学员中的共产党员数量迅猛增长。有的连队共产党员数量甚至超过三分之一。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名义上由朱培德领导,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朱德把教育团办成了革命的大熔炉,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出现,有力推动了江西人民革命斗争热情的不断高涨。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00729140502/2377723932842077.jpg

朱德旧居:重要的革命活动据点

1927年6月至7月,国民党反动当局策划解散教育团。面对日益险恶的政治形势,朱德毅然让1营、2营学员提前毕业,3营学员继续留校。之后在朱德的率领下,留下的学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后,教育团学员跟随朱德艰苦转战,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大部分建筑被毁,之后未毁建筑经过维修,基本保持原貌。1977年,该处房屋交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负责管理。

朱德旧居位于南昌市东湖区花园角2号,原为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座私人住宅。整栋房子坐西朝东,为老式青砖外墙,门口装饰有雕花飞檐,内有前后两个天井,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传统江南民宅,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1月,花园角2号迎来了一位新租客,他就是奉中共中央军事部之命来南昌开展革命工作的朱德。到南昌以后,朱德为了安顿家人,将花园角2号整个租下来作为住所。花园角2号的这栋民居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且离军官教育团很近,便于朱德开展活动,因此,这所房子也就成了当时南昌一个重要的革命活动据点。

朱德在南昌开展革命工作的同时,为党内人士和革命群众提供了许多帮助。1927年3月至4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随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来到南昌,蒋介石到达南昌后即与当时在武汉实行联共政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决裂,并着手反共清共。郭沫若对蒋介石的反动行径极为愤怒,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撰写一篇文章,揭露蒋介石的丑恶罪行。他找到朱德,希望有一个既安全又安静的环境写作,朱德十分支持,就在自己居所的二楼空出一间房间,供郭沫若居住、写作,还派出自己的警卫员照顾和保卫。不久,郭沫若就在这里撰写了轰动全国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敬告革命战线上的武装同志》,文章为推动革命前行起了极大的宣传作用。

1927年7月,朱德为八一南昌起义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他利用与第三军上层军官的关系,探明敌方兵力部署;组织群众欢迎“铁军”,为叶挺、贺龙部队寻找驻地;安顿初来乍到的周恩来等人,帮忙寻找合适住所。周恩来从武汉秘密来到南昌,当晚就住在朱德家中的厅堂里。朱德还亲自下厨招待周恩来,与周恩来一起研究起义作战方案和具体部署,讨论革命的道路和未来。在这次会见中,朱德主动提出“设宴请敌军团长,加速瓦解敌军”的妙计,为起义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离开南昌,花园角2号仍为民居。1977年,朱德旧居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

关闭